早春三月,草長鶯飛,植樹正當其時,我國各地組織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,為大地增添了一抹新綠,森林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。
目前,全國已有118個城市建成國家森林城市,有80多個城市正在開展創建活動,還有13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創建。然而,目前森林城市建設依然面臨建設與管理如何銜接、增綠與產業如何協調、體制與機制如何創新三道難題。如何解決這些難題,考驗著建設者的智慧。
1.建設與管理如何銜接
走進江西九江,峰巒疊翠、青山碧水、藍天白云、綠地縈繞,處處呈現出“城在林中,路在綠中,房在園中,人在景中”的美麗畫卷。這是九江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展示的新貌。
綠色是九江的底色,也是最大的發展潛力。
九江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林彬楊介紹,森林城市創建的重中之重是“擴大綠面、增加綠量”。九江通過重點項目工程帶動,對中心城區各類空地、邊角地、公共地實施增綠補綠、見縫插綠,打造了一批“點線面”綠色亮點工程,市民出家門500米就有休閑綠地。
隨著森林城市創建的加速推進,一座座生態城市成為我國版圖上的綠色明珠。
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,森林城市建設加快了我國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步伐,森林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地增加森林面積、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手段。國家林業局對176個“創森”城市的統計顯示,近兩年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積約3500萬畝,每個城市年均20萬畝左右,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。
俗話說“三分栽七分管”,隨著更多森林城市的建成,林地的管護問題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。如何破解重建設輕管護的積弊,成為各地探索的關鍵所在。
“森林城市建設要科學規劃,因地制宜,林木的管護也要因地施策,科學管理。針對沿海林場土壤鹽堿含量高的特點,在栽植女貞、中山杉、水杉、弗吉尼亞櫟樹等樹種后,還采取了加強排水、增施復合肥料等養護措施,確保這些樹種在鹽堿地上生根發芽、茁壯生長。”江蘇鹽城大豐沿海林場場長祝文斌介紹說。
為了提高樹木成活率,不少地方正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,成立專業綠化公司負責種植、管理、護養林地。
“我們還鼓勵群眾參與義務植樹和城市綠地與樹木的認建、認養、認管,努力實現參與社會化、建養多元化、管護長效化。”林彬楊說。
2.增綠與產業如何協調
在河北秦皇島昌黎縣,有個葡萄溝遠近聞名,被當地村民稱為昌黎的吐魯番。
走進位于昌黎十里鋪鄉西山場村的葡萄溝景區,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種滿了葡萄,辦起了農家樂。過去的西山場村十分貧困,為改變村莊的落后面貌,西山場村村民結合山區特點開始種植葡萄,既美化環境又有了收入。
如今的西山場村,森林覆蓋率達95%,每年接待來此踏青賞花、觀景摘果的游客達40萬人次,森林城市建設的綠色惠民效應已經顯現。
“森林城市創建,不僅要促進當地的森林資源增長,增加群眾生態福祉,更要通過綠色產業的發展增加百姓收入,實現惠民富民。”張建龍說,這些年,許多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都通過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,改變了城市的基本色調,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,而且培植了以森林為依托的一批綠色產業,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也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,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,增進了民生福祉。
在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看來,森林城市建設強調常綠、彩葉、花色等視覺效果的同時,也要注重與產業發展相結合,通過產業帶動城鄉綠化一體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,實現森林資源空間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。
“要通過各地林產基地、綠化苗木基地規劃建設,形成各具特色的工業原料林基地、優質筍竹基地、苗木花卉基地、森林藥材基地、森林食品基地、香料林基地、野生動植物繁育基地、森林生態旅游基地等,以森林文化旅游強農富民。”駱沙鳴說。
“在森林城市建設中,要堅持走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綠色致富之路,做到既要保護好生態文明建設成果,又要讓百姓過上小康生活。”河北省承德市林業局局長王江說,目前承德市經濟林達到925萬畝,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,僅果品產業就覆蓋了7.2萬名貧困群眾。
3.體制與機制如何創新
當前,各地都在積極提高城市綠化率。然而,由于城市造林用地極度短缺,資金投入也存在不足,增加造林增綠面積,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。
“在內容上,既注重植樹造林,也強調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。在組織上,既注重政府主導,也強調全民參與、共建共享。”張建龍說。
張建龍告訴記者,城區用地不足,除了立體綠化外,還可充分挖掘潛力,見縫插針營造綠地。
除了城市內河沿岸、城市道路沿線,很多城市還通過獎勵激勵機制,鼓勵市民進行屋頂綠化,為城市增綠。
對綠化屋頂的市民,陜西西安市政府專門給予補貼。“花園式綠化每平方米補助285元,組合式綠化每平方米補助220元,草坪式綠化每平方米補助180元。”西安市創森辦主任、農業林業委員會副主任任新昌介紹,有了政府大力倡導,一時之間,屋頂綠化蔚然成風。原本無地造林的西安城區,自2011年來屋頂綠地以每年10萬平方米的增幅迅速擴張。僅2015年,全市各區就新建屋頂綠地12.2萬平方米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實施立體綠化475處,屋頂“森林”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。
“在資金投入的創新中,‘撬動’是一個關鍵詞。”秦皇島市林業局局長張西敏告訴記者,秦皇島市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,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造林,讓企業、農戶在為城市增綠中實現共贏。過去兩年來,市財政投入資金2.3億元,帶動社會投入6.9億元,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0萬畝,義務植樹1300萬株,為城市森林建設增添了濃抹重彩的一筆。
駱沙鳴建議,為創新森林城市建設機制,各地還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,建立市場主導的森林城市運作機制,結合我國海綿城市建設,建設濕地公園、人工濕地,實現“城在林中、水在城中、林水相依、林路相連、山水相映、山海聯動、綠美相擁、產城融合”,有效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和城市生產力、競爭力。(來源:中國林業網)